《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230098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
开课教研室: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重点掌握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也通过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的讲解,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发展,传播学的流派和理论支柱;了解有关重要的传播学理论与原理以及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把传播学中有关的理论和原理用来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通过研究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应用传播学理论的能力。重点在对信息社会和信息传播、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大众传播的功能、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大众传播受众理论、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和传播学研究历史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有以下几点: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大众传播的功能;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几种受众观;传播效果研究;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1.传播的定义
2.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3.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 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三)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象征性社会互动
(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 1.传播的基本过程
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六)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1.群体传播
※ 2.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3.组织传播
(七)大众传播
※ 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 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八)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
※ 1.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应重点掌握的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九)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 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十)大众传播的受众
1.“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3.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 4.“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十一)传播效果研究
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3.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十二)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沉默的螺旋”理论
3.“培养”理论
4.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5.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6.“第三人效果”
四、学时分配表
章序
|
内容
|
课时
|
备注
|
1
|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2
|
|
2
|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2
|
|
3
|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2
|
|
4
|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
2
|
|
5
|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2
|
|
6
|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
2
|
|
7
|
大众传播
|
4
|
|
8
|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
2
|
|
9
|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2
|
|
10
|
大众传播的受众
|
4
|
|
11
|
传播效果研究
|
4
|
|
12
|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
6
|
|
|
复习串讲
|
2
|
|
合计
|
|
36
|
|
五、主用教材及参考书
主用教材:《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主编:郭庆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1
参考书:《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主编:威尔伯•施拉姆 何道宽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1
《传播学》 主编:邵培仁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6-1
执笔:田小瑞
审定:袁辉 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