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学校首页|学院首页|学院概况|教学科研|党建工作|团总支|招生就业|现代传媒教学实验中心|交流合作|资料室
 教研信息 
 精品课程 
 特色专业 
 重点建设学科 
 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培养方案 
 基地建设 
 教学大纲 
2013版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2020-05-20 22:50   审核人: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11101102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开课教研室:广播电视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及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第二,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总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
多媒体课件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
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研讨、互动式教学。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传播学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一、传播的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理解信息爆炸和信息社会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教学难点是信息社会和信息传播的理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符号、信号、意义等基本概念,掌握符号的分类及基本功能,符号意义的分类,了解人类象征行为及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符号的定义与基本功能,意义的概念及符号意义的分类。教学难点是象征性互动理论内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意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的特点。掌握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教学难点是传播系统及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教学基本要求
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等基本概念,掌握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等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是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理解并掌握群体压力的概念,趋同心理的概念;了解集合行为、流言的概念,集合行为条件,美国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功能及要素;掌握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集合行为、流言、群体压力、趋同心理、群体等基本概念,掌握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流言公式,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功能及要素,掌握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教学难点是群体的概念及其对个人的意义。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第七章    大众传播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一般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掌握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教学难点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媒介的属性和作用,媒介组织机构在当代大众传播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对于信息的生产、传播、解释、接受有什么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技术、媒介、媒介组织等基本概念,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教学难点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 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二、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三、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四、 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一、 传播者与大众传播
二、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三、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关系;了解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媒介的控制手段;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制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极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等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报刊的四种理论。教学难点是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一、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四、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掌握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理解和掌握分众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众上午基本概念,掌握分众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和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  “大众”的概念
二、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 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一、 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二、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三、 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二、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一般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效果、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基本概念,掌握影响传播效果的各个因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是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各个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一、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 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三、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的概念。掌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等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相关理论。教学难点是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和评价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一、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 “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一、 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二、 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三、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 “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一、 “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二、 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一般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认识文化帝国主的特点和实质。了解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 “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国际传播、全球传播、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掌握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世界信息新秩序的论证的主要内容,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教学难点是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二、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证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二、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三、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研究方法。一般掌握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上的不同表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优点及其不足之处。了解“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批判学派、经验学派的概念。掌握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传播学批判学派以及新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教学难点是传播学的媒介环境学派。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起源
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三、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四、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三、传播学的其他研究流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几种主要随机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原则,内容分析的目的、特点、原则及量化表示方法,控制实验的特点、条件及方法。认识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传播学调查研究一般分哪些阶段。了解文化指标与大众传播内容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抽样调查法、随机抽样、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的概念。掌握问卷的构成和制作的一般原则;内容分析法的程序和技术;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随机抽样方法和问卷设计原则,内容分析的目的、特点、原则及量化表示方法,控制实验的特点、条件及方法。教学难点是量化表示的方法。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 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二、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一、 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二、 问卷设计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一、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 内容分析法的课题和用途
三、 内容分析法的程序和技术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一、 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二、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四、学时分配表
 
章序 内容 课时 备注   
一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2    
二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3    
三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3    
四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2    
五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    
六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    
七 大众传播 2    
八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2    
九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2    
十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2    
十一 传播效果研究 2    
十二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2    
十三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    
十四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    
十五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    
合计  32  
五、主用教材及参考书
(一)主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主编:郭庆光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二)参考书:
1. 《传播学总论》主编:胡正荣,段鹏,张磊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2.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主编:章志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3. 《人类传播理论》主编:[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
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主编:[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

 

执笔:王融化
审定:袁辉   商忠

 

附件【《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
访问人数: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科研 | 党建工作 | 团总支 | 招生就业 | 现代传媒教学实验中心 | 交流合作 | 资料室 

版权所有:新闻传播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电话:0373-3683503      邮编:453003